壹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地震危害着实大 但有这些技术未来也无需怕

   2019-06-21 1250
核心提示:伴随着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6级地震的突然爆发,近日,有关地震发生、预警和防范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说起地震,毫无疑问,
 伴随着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6级地震的突然爆发,近日,有关地震发生、预警和防范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说起地震,毫无疑问,其是当前人类生存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威胁性重大地质灾害之一。地震的发生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损毁基础设施,还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去巨大危害。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先后经历过唐山、汶川、玉树等多次特大地震。虽然自古以来我国便拥有地震仪这项技术,但却始终无法准确而有效的预测地震发生,因此每一次的地震出现都给整个国家和人民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过,地震虽然无法实现人为预测,但却能够进行人为预警和预防!
 
  就在本次四川地震期间,一项从2008年开始筹建的地震预警系统便展现出了神奇功效。这个名为“ICL”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与地震波进行“赛跑”,成功将地震发生的讯息提前了数十秒传递给了震源周边城市,从而令不少人及时预防、幸免于难。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升,人们面对地震也并非束手无策。尤其,还是在如今这个各种智能技术快速崛起的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突破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尝试利用新技术来增强对地震的人为干预。其中,主要的是通过智能技术的融入,来实现对地震的有效预警与预防。
 
  比如,在2018年8月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和谷歌便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共同开发并训练了一个能预测余震的人工智能。
 
  我们都知道,余震的危害通常也不小。按照以往的经验,科学家对于余震的预测主要通过对地震附近的岩石进行研究,从而预测余震的各种情况。但这种方法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人工智能给出新的解决办法。
 
  而美国也的确找到了这种办法。他们的研究人员利用收集到的地震数据打造了一个虚拟模型,将人工智能算法放入其中进行训练,最终成功获得了更高精度预测余震的能力。据了解,训练完成后研究人员曾用3万次主震加余震的事件考验过AI,结果都让人感到十分满意。
 
  当然,除了人工智能之外,也有国家青睐利用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技术应对地震灾,这个国家就是日本。作为常年行走在地震边缘的国家,日本对于地震的重视程度可以说相当之高。不同于别的国家只是研究如何预警和预防地震,日本想要的追求的是实现地震预测。
 
  据了解,日本京都大学曾发表过一项研究,表示有望提前20分钟到1小时预报7级以上的大地震。他们通过自己开发的算法组合分析大量数据后发现,每次大地震发生前,震源上空60公里以上电离子圈中的电子数量,都会出现异常增加。这成为他们预测地震发生的一项有利依据。
 
  借助这个发现,日本科学家表示未来将结合国土地理院所获取的数据,打造一款专门的地震预测设备,从而帮助人类实现大规模的提前撤离。不过要想实现这一构想,可能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眼下,虽然日本没有掌握地震预测的能力,但其在预防和善后方面的能力却已经有目共睹。他们不仅将自己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同时也在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人们的抗灾能力。
 
  不久前,日本就曾推出过一款脑洞量满满的“黑科技”产品——抗震机器人。该机器人由于酷似棺材的外形虽然被人们戏称为“棺材机器人”,但它的功能却很强大。当人们遇灾受困之时,该机器人能够借助履带进行移动,凭借机械手进行搜救,并利用箱子一样的身体给人们提供避难空间,不管是在救援还是躲避方面都能提供巨大帮助。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的出现,的确为我们的抗震防震工作带来了改变。利用这些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更好的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发生,而且甚至有望实现对地震的准确预测。笔者相信,在这些技术与科研人员的共同助力下,未来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终将在地震中获得更好的保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elephant.com/news/show-20599.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582117289@qq.com。
 
更多>同类防护头条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防护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微信公众号:壹象网
微博:壹象网

鄂ICP备15023168号公网安备42010302002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