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的错误习惯,你有没有中招呢?
错误习惯一:吃生鸡蛋,润嗓去火
今年6月份,台湾有一家人在吃“寿喜烧”时,给孩子吃了蘸有生鸡蛋液的涮肉,结果导致年仅2岁的双胞胎感染沙门氏菌,引发败血症。连续4天高烧39°,十四天的抗生素治疗才得以脱险。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吃生鸡蛋去火治牙疼,其实,自然条件下产下的鸡蛋表面,10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我们食用的鸡场清洁干燥等处理的“清洁蛋”,依然可能有致病细菌留存。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鸡蛋内,常见的致病细菌主要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成年人会引起腹痛,腹泻,但是对免疫力低的孩子和老人来说这些病菌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尿毒综合症,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大家在吃鸡蛋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吃生鸡蛋很健康卫生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鸡蛋至少要煮到70°以上,也就是说,为了健康还是要吃熟鸡蛋。
错误习惯二:刚生完孩子辛苦,产妇多吃鸡蛋补补
有句俗话说“蛋月子”,由于刚生完孩子孕妇需要恢复身体,老人便开始“鸡蛋羹,红糖鸡蛋,煮鸡蛋,炒鸡蛋,卤鸡蛋...”使产妇埋没在蛋堆里,更有甚者,一位网友爆料家里老人要求产妇一天吃20个鸡蛋。其实产妇在刚生产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另外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酚等化学物质从而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平均来说,产妇一天三个鸡蛋就可以了。20个鸡蛋?不存在的。
错误习惯三:那种淡红褐色的鸡蛋最好,营养价值高
在超市里,往往那种装着淡红褐色壳的鸡蛋被早早地抢购一空。不少人认为,这种鸡蛋看着就有营养,其实,鸡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也无法作为判断鸡蛋营养高低的依据。专家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这和人种一个道理,不论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肤色并不能决定种族的优劣。不同颜色的鸡蛋营养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大家也没必要执着与红壳鸡蛋了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