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日本是如何利用医疗AI解决放射科医生缺口的

   2018-05-07 2450
核心提示:在医生和AI之间,病人会如何选择?4月27日,在2018博鳌健康界峰会国际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中国机会分论坛上,日本CVIS公司CEO古泽
 “在医生和AI之间,病人会如何选择?”4月27日,在2018博鳌·健康界峰会“国际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中国机会”分论坛上,日本CVIS公司CEO古泽良知也提到了这个常被提及的问题。在CVIS旗下的心血管专业影像中心CVIC,古泽良知得到的答案是:选更好的那一个。

在CVIC,更好的选项是医生+AI,即使用AI的医生。

2009年成立的CVIC(Cardiovascular Imaging Clinic),是日本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心血管专业影像中心,每天约进行20~30例冠状动脉血管摄影检查和15~16例心脏MRI检查,其处理的心脏MRI占全日本的10%。即便发展势头良好,CVIC也在迫切地寻求AI帮助。

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和医生缺口

古泽良知介绍,日本有相对完善的全民医保制度,不论年龄和既有病史,只要持有国民健康保险证都可以享受医保,这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医疗支出。

古泽良知提到一组数据:2017年,日本国民总收入约374亿美元,其中用于社保的花费是112亿美元,约占国民收入的30%。社保支出中有37亿美元是医疗支出,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会增至56亿美元。

除了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之外,日本还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目前,日本有1.27亿人口。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30年会日本人口会减少1300万人,2010年到2050年会减少3100万人。与此同时,适龄工作人群(20到65岁的人)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具体到医疗影像领域,人才的缺口更为明显。

在日本,每100万人中有52台MRI、107台CT,这个比例是全球最高的。日本每年每千人进行X光检查的人数约有1500。“虽然日本有这么多影像设备,但是医生却非常少。”古泽良知指出,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的情况非常相似。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医疗影像数据增速每年超过30%,但放射科医生的增速仅为4.1%,两者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

借助AI阅片一举两得

面对重重挑战,日本政府和医疗机构纷纷将希望寄予了AI。

在CVIC进行心脏影像检查可以非常快速地拿到检查报告,因为CVIC有专业的心脏科医生阅片,因此从检查到出报告只需要一天。“但如果检查涉及身体其他部位,如肺脏等器官,就需要放射科医生二次阅片,CVIC的医生进行审核,才能拿到报告。”古泽良知介绍,这样下来,至少需要4到7天才能拿到检查报告。

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CVIC在2017年引入了推想科技的AI系统。有了AI的帮助后,患者的影像会先发送给AI助手阅片,然后是放射科医生阅片,在CVIC医生进行检查之后出具报告。“经过这样的改进,从检查到出报告的时间缩短到2~3天,”古泽良知说,“这不仅节省了医生的时间,报告的质量也比以前更全面。”

日本将在2020年全面普及医疗AI

古泽良知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30年,日本AI市场将达到8000亿美元,其中医疗AI市场会达到200亿美元。

将AI用于医疗产业,是日本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从下图可看出其对AI在医疗行业发展的规划:

日本政府希望,到2020年AI在基因组学、医疗影像诊断、医疗咨询和辅助治疗、药品研发、护理和手术辅助上的应用趋于成熟,并在之后达到飞速发展。

实际上,CVIC在2018年已经开始全面应用AI技术,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中国杭州和广州建立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推想科技的研究显示,即使是在AI应用于医疗影像诊断的早期阶段,也可降低误诊率。

在CVIC,每天有40~50名患者从东京的医院转诊过来,AI的应用,让其在心血管以外的其他领域也能提供很好的服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elephant.com/news/show-16689.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582117289@qq.com。
 
更多>同类防护头条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防护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微信公众号:壹象网
微博:壹象网

鄂ICP备15023168号公网安备42010302002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