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2025年第5号),以法规形式明确数字标签应用标准,不仅重构预包装食品信息展示体系,更推动上游食品机械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机械+数字”融合转型,对企业技术研发、设备升级与市场策略产生系统性影响。
一、设备升级:从“印刷功能”到“数字适配”的技术跃迁
《公告》对数字标签“清晰识读”“无干扰元素”的要求,倒逼企业改造包装设备。传统设备仅需完成实体标签印刷,而数字标签推行后,设备需具备高精度二维码印刷、定位与质量检测能力。例如,企业需研发二维码印刷质量检测模块,通过图像识别筛查模糊、偏移的二维码,确保符合识读标准。
“多码合一”的鼓励性政策,进一步催生新型设备需求。传统设备仅能印刷单一功能二维码,而“多码合一”要求设备支持动态数据写入与复合码印刷,需整合物联网技术,嵌入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实时更新与多码融合,这对设备印刷精度与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新要求。
针对特殊品类食品,企业需开发定制化设备。《公告》明确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数字标签信息“需与注册备案内容一致”,这类设备需对接追溯系统,实现标签印刷与信息备案同步,规避合规风险。
二、技术研发:从“机械性能优化”到“跨领域融合”
《公告》“内容不可篡改”、“修改可追溯”的要求,推动研发重心转向“机械工程+信息技术+食品安全”融合。为满足“修改可追溯”,企业需在标签印刷设备中植入传感器,实时记录印刷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并上传云端,形成完整追溯链。
针对“数字标签展示配料来源、生产工艺”的规定,企业需突破设备与信息系统脱节瓶颈,研发“生产-标签-追溯”一体化设备。例如,谷物加工设备可通过物联网采集原料产地、加工参数,自动生成数字标签内容并同步印刷,实现生产数据与标签无缝对接,满足信息真实准确要求,这需企业具备数据建模与系统集成能力。
《公告》允许“实体标签简化标注县级地址”,推动企业研发地址编码匹配系统。设备中预设行政区划编码数据库,印刷简化地址时自动关联数字标签详细地址,避免错配误解,同时帮助食品企业降低成本。
三、市场竞争:合规能力成核心竞争力
《公告》实施加速行业分化,具备数字标签设备研发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优势,技术滞后企业面临份额流失。食品生产企业为规避合规风险,优先选择适配能力强的供应商,大型连锁企业更倾向“设备+检测+售后”全链条服务,要求机械企业兼具设备供应与上门调试、员工培训等服务能力,形成“产品+服务”优势。
区域需求差异推动市场策略调整。县域食品企业规模小、预算有限,对“低成本数字标签设备”需求迫切,机械企业可开发小型化、低成本印刷模块,改造现有设备,抢占下沉市场。
跨行业合作成为拓展关键。企业需与信息技术公司、追溯服务商建立联盟,例如与大数据公司合作嵌入数据分析功能,帮助食品企业优化标签展示;与追溯平台对接,确保数字标签接入国家系统,提升合规效率。
四、合规风险与应对:从“被动适配”到“主动预判”
机械企业面临政策解读偏差风险,例如《公告》明确“广告营销信息不属于数字标签”,若设备预设营销信息写入功能,可能导致食品企业违规,引发连带责任。因此,企业需建立政策解读与合规审查机制,研发阶段邀请法规专家参与,确保设备功能符合标准。
针对不同食品品类差异化要求,企业需建立分类合规体系。如婴幼儿配方食品标签要求严格,普通休闲食品相对宽松,需按合规等级设计设备功能,说明书标注适用类型与标准,帮助食品企业精准选择,降低双方风险。
国家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政策推动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食品机械企业作为上游支撑,转型成效决定政策落地效率。未来,具备数字设备研发、跨领域融合与合规服务能力的企业,将主导行业竞争,推动行业从“制造型”向“智造型”升级,为食品安全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