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抗议活动折射美国社会情绪,疫情期如何应对压力?

   2020-06-10 8920
核心提示:图/ unsplash  其实,类似案件在美国不仅这一例:2014年8月,18岁黑人少年夏迈克布朗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遭白人警察枪击身亡

 图/ unsplash

  其实,类似案件在美国不仅这一例:2014年8月,18岁黑人少年夏迈克·布朗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遭白人警察枪击身亡;2016年7月,37岁黑人小贩埃尔顿·斯特林在便利店门前兜售碟片时,被两名白人警察开枪打死……种族问题,可谓是美国社会难以摆脱的痼疾。 

 

  此次的抗议示威由案发地明尼阿波利斯市开始,一度蔓延至全美逾140座城市,并逐渐演变为一系列犯罪事件,使美国社会一度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如今,随着事态趋于平和,我们也有时间静下来思考,与此次事件相关的情绪宣泄的话题。

 

  可以说,此次事件与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民众压抑的情绪是密不可分的。面对美国政府在疫情中采取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很多起初不以为意的民众在亲历了痛失家人的悲伤后,才终于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对政府的处理方式早已怨声载道,却无力改变。

 

  疫情使我们每一个个体在心理上都积压了大量负面情绪——也许是如上述所说痛失亲人的悲伤,也许是缺乏交际的苦闷——无论是何种情绪,只要它们被压抑,就会伴随着难以避免的生理紧张;只要它们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就终将爆发。可以说,在情绪的高压下,一根导火索的燃烧也足以导致爆炸,一扇闸门的开放也足够致使决堤。

 

图/ unsplash

  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我们,通过社交媒体也能够看到一些抗议示威现场的短视频。没有文字的解读,没有更深入的剖析,我们却也似乎置身其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同情、悲伤、震惊等负面情绪的强烈冲击。

 

  我们为何对于一个个重复混乱的场景,抱有强烈的观看动机?除了关注事件本身,我们还在“隐形”地关注着自己的情绪需要。不可否认,疫情带给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的变化都是非常大的,我们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从前,我们可以通过跑步、健身、K歌等来直接地纾解内心的压抑,而在疫情下,很多人都成为了家中的“困兽”,被装进了情绪的牢笼。

 

  根据心理学中经典的宣泄理论,个体是可以通过观看暴力影片等间接行为,来宣泄内心潜藏的攻击性情绪的;当这种不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得到了间接纾解,而不再表现为外显行为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就完成了一个情绪的自身消化过程。

 

图/ unsplash

  但是必须关注到,暴力元素之所以不被普遍接受,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期待通过引入新的暴力因素而解决已有的暴力存在,就像我们不能一味地蓄水来试图阻止江河决堤。确实,观看过暴力影片后,我们会有一种内心的困兽忽然冲出牢笼的自由感、释放快感,但根据心理学中强化的概念,也正是因为观看特定类型的影片与心理快感形成了正向链接,未来我们可能会越发强调暴力影片会给人带来快感,而忽略掉:根本上,暴力元素本身并不能够解决我们近乎于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会用撕咬、拍打的形式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防御;学生时代会莫名其妙地喜欢把整块的橡皮切成两半;成年后会用超车、犀利反讽的朋友圈等多种形式来纾解这种攻击倾向。可以见得,本质上,我们这种对于暴力倾向的释放,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多样化,却从未消失,那么必然也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式,可以通过看看影片就轻松解决根本问题。更甚者,早有心理学家指出,暴力影片或游戏的长期介入,还会导致个体的观念态度、期望、知觉和行为等图式的攻击性成分增加,进而造成我们对攻击性的脱敏,也即“习惯化”地接受、使用暴力。

 

  那么现实中,我们究竟该如何与这个心中有着些许暴力倾向的“小恶魔”相处呢?情绪的宣泄也不一定全都要通过暴力发泄的形式,除了我们常常谈到的倾诉、运动等常见的方式,心理学界还曾有学者证明,仅仅是尝试确认攻击性情绪指向的目标,就可以抑制这样的攻击思维,从而实现负面情绪的消解。

 

图/ unsplash

  举一个心理学中“踢猫效应”的例子,我们往往会对弱于自己的身边人发泄本并不由他们导致的负面情绪。曾经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研究者调查了“斥责型领导”的下属员工,其家人的幸福感。研究发现,当员工受到更多的斥责,他们家人的幸福感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踢猫效应”的存在——当我们有情绪却受到社会规范的压抑时,往往会将其发泄在与自己亲密之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摒弃暴力的纾解途径,而仅仅在头脑中想象情绪的来源、产生过程,以确立此时此刻负面性情绪的针对对象到底是“老板”还是“猫”。随着我们的目标逐渐明确,先前往往将负面情绪归咎于“猫”的错误认知也就逐渐得到了调整,进一步我们的情绪也将通过这种自我疏导,进行合理的释放。

 

  心理学常常告诉我们“情绪管理”的概念,但是却往往会忽略,情绪管理最重要的第一课,就是没有任何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无论是对于某些暴力影片的偏好却又恐惧,无论是职场里的小嫉妒还是攀比,它们都与那些广泛的快乐、小确幸等情绪拥有同样的、与你相处的权利。当我们能够认识到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应该且必要的充分条件时,才能正确解开情绪纾解的方程式,才能完整地论证生活这个永恒的命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elephant.com/news/show-22402.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582117289@qq.com。
 
更多>同类防护头条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防护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微信公众号:壹象网
微博:壹象网

鄂ICP备15023168号公网安备42010302002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