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为防护修复技术注入“科技力”

   2023-07-10 中国建材报62390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建设百年工程。要建设百年工程,除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提升建筑品质,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工程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建设百年工程。


要建设百年工程,除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提升建筑品质,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外,还要重点考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问题。


作为解决建筑物耐久性问题、延长使用寿命和提升建筑品质的有效手段,工程防护与修复是我国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学术研讨和技术开发的重要领域。


近日,在江苏常州召开的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防水防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建筑环境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和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工程防护与修复技术交流会”“第九届全国工程防水防护与修复技术标准化论坛”上,众多行业专家围绕“发展防护修复技术 铸就百年耐久工程”主题,共同探讨了防水防护与修复技术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防水防护与修复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借鉴。


新时代工程建设的“蓝海”


“从基础设施面临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部分老旧基础设施亟待更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及防护与修复的需求会持续强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加平认为,混凝土是当今世界用量最大的土木工程材料,是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而渗漏问题是地下工程的顽疾,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危及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他指出,轨道交通调研结果表明,裂缝引起的渗漏占85%以上,而贯穿性裂缝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止渗漏的关键在于抗裂,混凝土抗裂性应进行专项设计,达到可设计、可实施、可检测的目标;二是“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场耦合,是开展地下车站结构混凝土抗裂性专项设计的科学方法;三是高性能混凝土是基础,抗裂功能材料是关键,精细化施工工艺是保障;四是要设计先行,过程严控,效果可测,消除有害裂缝。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到2022年12月31日,已累计超过2300起外保温质量安全问题被公开报道或曝光,其中80%以上为外保温系统发生脱落,其余为外保温系统空鼓、开裂、渗水等安全隐患。对此,建筑节能保温防护与修复技术中心主任、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江金表示,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6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16亿~20亿平方米,建筑围护结构开裂、渗水、脱落等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早期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项目陆续逼近25年的设计使用年限,防护与修复市场广阔。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靖在交流会上表示,工程材料甚至整个构筑物都是有生命的。任何建筑自出生就经历新建——服役——防护或修复——再服役——再防护或修复——退役的过程,建筑防护与修复的使命就是穷尽材料与工艺技术,让建筑安全并延长服役寿命,以弥补设计、材料、建造、环境给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在进行墙面开裂、脱落、渗漏等安全健康质量缺陷诊的设备 王万金/供图


为防护修复技术添上智能色彩


在建筑防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中应用数字信息技术,为建筑防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实践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中国防腐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提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长期遭受材料腐蚀降解问题的威胁,带来服役耐久性和安全性的隐患。提升我国先进工程材料及配套防护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保障我国重大工程的长期安全服役有助于减少我国因材料腐蚀降解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腐蚀是一切人造构筑物的毁灭过程,是威胁安全的重要隐患。降低由腐蚀带来的损失,认识环境腐蚀机理,必须开展材料在环境中的腐蚀观测与数据积累工作。


针对建筑外围护系统存在的各种潜在缺陷和安全隐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建研建材科技与产业化创新中心主任王万金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一系列基于无人机搭载的数字化智能监测技术。“这个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工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为建筑外围护系统质量缺陷排查和安全隐患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王万金表示,外墙外保温体系设计寿命25年,目前有很多既有建筑逐步进入修缮更新阶段,安全健康监测、评估、修缮工作陆续展开,每年监测与防护修复市场份额超千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高效率的建筑外围护系统智能健康监测与防护修复关键技术势在必行,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elephant.com/news/show-26693.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582117289@qq.com。
 
更多>同类防护头条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防护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微信公众号:壹象网
微博:壹象网

鄂ICP备15023168号公网安备42010302002114号